在每年的开学季,学校和家长们总爱用各种“开学礼”来营造一种庄重而温馨的氛围,以期通过这些仪式感满满的活动,激发孩子们对新学期的期待与热情,在“仪式感”的浪潮中,我们是否也该冷静地思考一下:这些开学礼真的有必要吗?它们是否真的能如预期般促进孩子们的成长,还是反而成为了新的“内卷”现象?
仪式感的初衷:美好与期待
不可否认,仪式感在人类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它通过特定的形式和程序,将抽象的观念、情感或价值观具象化,从而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在开学之际,学校通过组织升旗仪式、宣誓活动、家长会等,旨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感受到新学期的到来,并以此为契机,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、勤奋学习,这种做法的初衷无疑是美好的,它寄托了学校和家庭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望。
过度“内卷”的隐忧
当“仪式感”被过度包装和商业化后,其本质逐渐发生了变化,一些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“震撼效果”,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使得开学礼变得复杂而冗长,从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到繁复的表演节目,再到各种名目的捐赠仪式,这些看似隆重的活动,实则成了学生和教师们沉重的负担,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“高规格”的开学礼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比较心理,使得原本应该轻松愉快的开学氛围变得紧张而压抑。
开学礼的“必要性”之争
关于开学礼的必要性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,支持者认为,通过这些仪式,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,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,而反对者则认为,过度的仪式感不仅浪费资源,还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,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形式上的“大张旗鼓”,而在于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积累和潜移默化。
回归教育本质:重在实质而非形式
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“装点”,对于学生而言,真正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、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,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在开学礼的“排场”上,不如将这些资源投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上。
1、加强师生互动:通过日常的课堂交流和课后辅导,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。
2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: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和兴趣小组,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团队合作精神。
3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: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,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应对压力的能力。
4、优化教学环境:创造一个温馨、舒适的学习环境,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、快乐成长。
家长的理性态度:陪伴比参与更重要
对于家长而言,参与孩子的开学礼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陪伴和引导,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,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“面子工程”,通过与孩子的沟通、共同制定学习计划、鼓励孩子面对困难等实际行动,来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成长观。
学校的责任与担当:平衡与引导
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,更应承担起平衡与引导的责任,学校应避免将开学礼变成一场“表演秀”,而是要将其作为一次契机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,学校也应积极倡导简约而不失庄重的开学礼形式,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新学期的学习之旅。
让开学回归本真
“开学礼”作为新学期开始的标志性活动,其初衷是美好的,当它被过度包装成一种“内卷”现象时,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,我们应回归教育的本真——注重实质而非形式、关注个体成长而非外在表现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让开学礼成为孩子们新学期美好旅程的起点而非负担,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、积极、向上的学习环境吧!
有话要说...